7月16日,北京順義——當英偉達CEO黃仁勛以一身唐裝、半段中文演講出現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時,現場650多家中外企業代表意識到:這不僅是他個人首次“官方走秀”,更是一次對全球進出口供應鏈未來走向的強力宣示。
一、從GPU到供應鏈:技術出口的新敘事
黃仁勛在演講中回顧了英偉達從1993年一家游戲3D芯片初創公司,到驅動全球AI算力基礎設施的躍遷。這段歷程本身即是一部高端技術出口史:
• 1999年推出全球首款可編程GPU,打開“加速計算”出口品類;
• 2006年發布CUDA平臺,把GPU變為通用計算引擎,奠定AI芯片出口的技術基座;
• 2025年,美國政府重新放行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 AI加速器,英偉達宣布“已收到大量訂單”。
H20的放行與現場展示,意味著在出口管制與合規設計的博弈中,“技術-市場適配型”產品將成為高端供應鏈的新常態——既符合美方管制清單,又精準匹配中國AI算力缺口,形成新的進出口“灰色地帶”商業模型。
二、“中國供應鏈是奇跡”:進口端的反向賦能
黃仁勛用“奇跡”一詞形容中國供應鏈,并非客套。他在現場列舉的騰訊、阿里、DeepSeek等11家中國科技企業,既是英偉達芯片的進口大客戶,也是其全球創新的“聯合開發者”。
• 中國150萬名基于CUDA生態的開發者,相當于為英偉達提供了全球最大的“免費R&D團隊”;
• 騰訊微信、美團配送、小米自動駕駛等場景,把進口芯片迅速轉化為規模化商業數據,再反哺下一代芯片定義;
• 中國開源模型成為全球AI進步的“催化劑”,推動進口硬件與本土軟件形成正反饋飛輪。
這種“進口即反哺”的反向賦能,使中國市場從單純的銷售目的地升級為“聯合創新—規模驗證—全球輸出”的關鍵節點。
三、AI+機器人:出口供應鏈的下一站
黃仁勛預測,未來十年工廠將由AI軟件指揮機器人團隊與人協作,智能產品制造全流程AI化。這一判斷對進出口結構有三大暗示:
1. 出口商品價值構成從“硬件”轉向“軟硬一體解決方案”。中國工廠不再只出口電機、模具,而是出口“AI-驅動的整廠系統”;
2. 物流鏈時間壓縮。數字孿生與實時仿真可在出口前完成80%以上調試,降低跨境售后與退貨成本;
3. 服務貿易比重提升。AI模型訓練、遠程運維、算法升級將以“數字化服務”形態嵌入傳統貨物貿易,海關統計口徑面臨重構。
四、鏈博會效應:生態型貿易正在成型
本屆鏈博會境外參展商比例升至35%,歐美企業占其中一半;美國展商數量更同比增長15%。當英偉達、施耐德、歐萊雅、美敦力等跨國龍頭首次同場設置“先進制造鏈、數字科技鏈、智能汽車鏈”等六大鏈條展區時,傳統“單線買賣”已升級為“多鏈協同”:
• 上游:美國芯片→中國模組→歐洲設備→全球終端;
• 中游:中國數字孿生平臺→海外工廠本地化部署;
• 下游:海外品牌→中國電商→全球消費者。
黃仁勛的唐裝與中文,只是跨文化供應鏈情感連接的符號;真正讓現場沸騰的,是AI技術把跨國貿易從“商品流通”推向“生態共振”的巨大想象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