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,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,我國企業產業鏈供應鏈“走出去”呈現穩中有進、結構趨優態勢。據商務部和外匯局統計,1-6月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5748.6億元人民幣,同比下降5.1%;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188.9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0.6%;對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58.5億元人民幣,同比大幅增長22%。
盡管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略有下降,但“走出去”韌性凸顯。一方面,我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未動搖,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保持增長,體現出對海外實體經濟的持續深耕,全球運營基礎更穩,投資結構向高附加值領域優化。另一方面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成為布局重點,合作從早期基礎設施為主,升級為優勢產業鏈供應鏈跨境布局的關鍵平臺,投資聚焦制造業、數字經濟、綠色能源等領域,助力構建多元化跨境合作網絡。
國際合作業務持續恢復,為產業鏈供應鏈要素跨境流動提供支撐。上半年,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9331.9億元,同比增長13.7%;完成營業額5612.1億元,同比增長9.3%。其中,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新簽合同額、營業額分別同比增長21%和8.7%,為企業海外基建打造、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奠定基礎。同期,我國企業向海外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1.5萬人,同比增長13%,彰顯全球運營能力持續增強。
“新三樣”(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、光伏產品)成為對外投資合作新亮點。盡管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整體僅增0.6%,但“新三樣”企業加速“產供鏈出海”:動力電池企業在歐洲、東南亞設一體化生產線,光伏企業在中東、拉美推進本地化生產,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東南亞、歐洲建制造基地并完善服務網絡。同時帶動效應顯著,上游布局鋰、鎳、鈷等礦產資源,中游推動設備制造和組件產能落地,下游構建本地服務體系,形成完整價值鏈生態。
當前,“走出去”仍面臨挑戰: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大,部分國家強化投資審查;部分企業存在重復建設、協同不足等問題;海外關鍵資源、人才等服務體系待完善。“新三樣”領域還面臨歐美本土產業扶持、投資門檻抬高、地緣政治緊張等制約。
信息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