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突變:15% vs 25% 的“反向歧視”
7 月 22 日的美日協議把日本整車進口關稅從 25% 直降到 15%,卻繼續對北美(墨西哥、加拿大)產汽車征收 25%,甚至揚言 8 月 1 日起分別升至 30% 與 35%。
美國三大車企(通用、福特、Stellantis)公開炮轟:北美車“美國成分”更高,卻要承擔更重稅負;日本車幾乎“零美國成分”,卻享受低關稅。這一錯位直接把“原產地”變成決定稅負的核心變量,也把進出口代理推上了降本增效的第一線。
二、代理商的四大切入點
1. 原產地再設計
• 利用美墨加協定(USMCA)65% 原產地門檻,把發動機、變速箱等關鍵件最后組裝環節放在墨西哥,可在維持 25% 稅率不變的前提下,降低 8–12% 的綜合成本。
• 對于日系客戶,可評估“日本 CKD + 墨西哥總裝”模式:日本出口成套散件,關稅僅 2.5%,墨西哥增值 35% 以上再出口美國,整車仍按 15% 繳納,綜合稅負低于整車自日本直發。
2. 關稅遞延與保稅
• 在洛杉磯、長灘港保稅區設 VMI 倉,車輛到港即入區,關稅遞延至實際銷售開票。
• 對于零部件,用 FTZ(對外貿易區)做“倒置關稅”操作:高稅零部件入區后可先享受 0% 稅率,待組裝成整車再按低稅整車出區,直接對沖 10% 以上的稅差。
3. 雙通道并行:整車 vs 零部件
以豐田凱美瑞為例,整車 15% 關稅;若拆分為 4 大 CKD 模塊,平均稅率僅 2.8%,加上 400 美元/臺套墨西哥組裝費,仍比整車進口省約 900 美元。代理商可同步為客戶提供“整車直采”和“CKD 散件”兩條報價線,讓主機廠按銷量波動靈活切換。
4. 金融對沖與關稅保險
• 與保險公司推出“關稅差額險”:以 25% 為基準,若未來政策再降,關稅下降部分由保險方退回客戶;若升,客戶補差。
• 通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的日元/墨西哥比索期貨對沖匯率,鎖定 6 個月內的到岸成本。
三、風險提示
政策反復:特朗普慣用“推特先行、細則后補”,代理合同須加“關稅回溯條款”,明確若稅率回彈,已簽長單價可重談。
• 產地核查:USMCA 要求 7 年追溯期,所有零部件的溯源文件需電子化云端存檔。
• 現金流:CKD + 海外裝配模式雖省稅,但拉長賬期 45–60 天,需與銀行做保理或倉單質押。
當政治談判把關稅變成“蹺蹺板”,進出口代理的核心價值不再是簡單的“搬箱子”,而是成為關稅工程師與供應鏈架構師。誰能用原產地、保稅區和金融工具把 10 個百分點的稅差“吃干榨盡”,誰就能在美日新關稅格局下幫車企搶到下一輪訂單。
本文僅作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