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賣一輛是一輛”到“造一條鏈是一條鏈”
——寫在 2025 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 300 萬輛之際
一、300 萬輛背后的“鏈式躍遷”
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7 月公布的快報顯示,2025 年 1–6 月我國累計出口整車 304.2 萬輛,同比增長 29%,再次刷新歷史紀錄,要知道2022年整年的出口量也才311萬輛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結構:整車出口金額已反超零部件,形成 2024 年以來的“剪刀差”。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出海正從“單點產品輸出”升級為“鏈式生態輸出”。
二、供應鏈的三張新面孔
1. 整車廠變身“鏈主”
比亞迪、奇瑞、長城等頭部車企在海外已布局 70 余個工廠,產能逼近 200 萬輛。它們不再只是賣車,而是把焊裝、涂裝、總裝乃至電池包、智能座艙整條產業鏈“打包”帶出國門,成為事實上的供應鏈組織者。
2. 零部件企業“反向 FD I”
寧德時代、億咖通、銀輪股份等百強供應鏈企業 2025 年上半年海外投資總額同比翻番,從“賣零件”轉向“建工廠+建研發+建服務”三位一體。
3. 物流鏈補空白
中國船東 2023 年僅占全球汽車滾裝船運力 3%,2025 年這一比例已快速提升至 11%,中遠海運、招商輪船兩年內新增 21 艘 LNG 雙燃料滾裝船,直接緩解了“有貨無船”的痛點。
三、“鏈式出海”的三大挑戰
1. 貿易與技術壁壘
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的反補貼調查、北美電池原產地規則,使得單純整車出口面臨額外關稅,倒逼企業加快本地化率提升。
2. 港口與售后“最后一公里”
墨西哥拉薩羅港、比利時澤布呂赫港一度因疏港車隊短缺、檢測流程不熟,導致中國品牌壓港 2–4 周;海外備件中心、呼叫中心、二手車回購體系仍處補課階段。
3. 軟實力缺口
法規認證、生物安全、ESG 評級、數據合規等非關稅壁壘,考驗的是“鏈”的系統能力,而不僅是“車”的單品性能。
四、未來三年的供應鏈競速賽
• 2025–2026:產能出海高峰
預計將有 20 萬輛級規模的 CKD/SKD 工廠在中東、北非、南美落地,零部件企業需完成“就近配套”半徑 ≤500 公里的布局。
• 2026–2027:數字鏈打通
從訂單、排產、海運到備件、OTA 升級,依托區塊鏈和工業互聯網實現“全球一張網”。目前上汽、蔚來已在新加坡、阿姆斯特丹設立全球數據節點。
• 2027 以后:循環鏈成型
舊車-電池-材料-再制造閉環,在歐洲將率先立法落地;誰能把逆向物流成本降到新車的 7% 以內,誰就擁有下一輪定價權。
300 萬輛不是終點,而是中國汽車供應鏈全面全球化的發令槍。下一階段,競爭單位不再是某一款車,而是一條能夠自我進化、快速復制的“動態鏈”。誰能把這條鏈的成本、速度、韌性做到極致,誰就能在全球汽車產業的新大陸上寫下“中國標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