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前8個月,我國對東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.93萬億元,同比增長9.7%,增速高出全國外貿整體水平6.2個百分點,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6.7%。這標志著我國對東盟進出口已連續18個月保持增長,東盟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。
貿易結構持續優化,增長動力強勁
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、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,我國與東盟的貿易展現出強大韌性。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指出,今年前8個月我國對東盟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,增長勢頭穩健,充分體現了雙方經濟的高度互補性和深度合作基礎。
從商品結構看,農產品、機電產品、電子產品等成為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東盟連續8年保持我國農產品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,今年前8個月我國對東盟進出口農產品達2906億元,同比增長9.7%,占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20.1%。
自貿區升級與東博會助力合作深化
隨著《中國—東盟自由貿易區3.0版》談判的推進,雙方在數字經濟、綠色經濟、供應鏈互聯互通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。第22屆中國—東盟博覽會(CAEXPO)于2025年9月中旬在廣西南寧舉行,為雙方企業搭建合作平臺,推動區域產業鏈、供應鏈深度融合。
博覽會期間,來自東盟國家的特色產品如食品、化妝品等通過簡化通關程序、專用綠色通道等措施順利進入中國市場,進一步促進雙邊貿易便利化。
投資與基礎設施合作穩步推進
除貿易外,我國對東盟的投資也持續增長。2024年,我國企業對東盟地區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2.6%,高于對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整體投資增速。同時,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累計營業額達4800億美元,涵蓋交通、能源、通信等多個領域,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堅實步伐
我國與東盟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,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首屆東博會時的870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近7萬億元,增長超過7倍。在“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”戰略指引下,雙方正朝著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邁進。
呂大良表示,隨著自貿區3.0版的推進和東博會的持續舉辦,我國與東盟將在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上實現互利共贏,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區域穩定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我國對東盟進出口連續18個月增長,不僅是雙邊經貿合作持續深化的縮影,更是中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體現。未來,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合作機制不斷完善,中國—東盟關系有望邁上更高臺階,為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更強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