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東時間4月11日晚間,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(CBP)發布公告稱,根據特朗普總統當日簽署的備忘錄,對部分原產于中國的商品豁免第14257號行政令下的“對等關稅”,受豁免商品將不再被加征125%的高額關稅。


政治策略調整與中期選舉考量。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、英偉達等因關稅導致成本上升、股價暴跌,對華盛頓施加巨大游說壓力。2025年年底為特朗普連任競選關鍵節點,或為打好中期選舉經濟牌,調整關稅政策可爭取科技行業支持,同時避免因“物價颶風”失去中產階級選民,穩住中期選舉基本盤。
全球供應鏈與產業博弈。美國試圖通過“選擇性豁免”穩定關鍵領域供應鏈,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區域(如中國)的同時,暫緩產業鏈外遷壓力。豁免適用于所有受“對等關稅”影響的國家,但針對中國仍保留限制,旨在分化中國與其他供應鏈國家和地區的關系。

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,特朗普政府針對手機、電腦等科技產品的關稅豁免只是“暫時性的”。還稱這些產品很快將被納入所謂的“半導體關稅”之中,預計將在“一兩個月內”實施。特朗普表示下周將宣布半導體關稅稅率,并將在不久的將來生效。
從這一“悄悄豁免”就可以看出所謂“對等關稅”并非普遍適用的公平游戲,而是特朗普主義下的單邊勒索工具。今天豁免部分國家、部分商品,明天就可能以“國家安全”名義拉高門檻、重新加稅。這并不是自由市場的修復,而是利益結構的再一次壟斷。
美國工業體系對全球尤其是東亞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已是公開的秘密。在這種現實面前,美國的“脫鉤話語”更像是一種姿態表演,而非可操作的戰略。
更何況,當前全球正處于科技競爭的關鍵拐點。AI、大模型、6G、先進制程芯片正在成為下一個全球科技霸權的制高點。而美國對東亞尤其是中國大陸、臺灣地區、韓國等地的技術產品依賴,從未真正減少。此次稅則豁免所涵蓋的領域,恰恰是美國技術生態中最為依賴外部輸入的部分。
換句話說,美國更像是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張豁免令,因為它根本承受不起在這些關鍵技術節點上的“真正脫鉤”。
亞洲供應鏈的復雜性與成本優勢難以替代,豁免政策也是短期妥協,為制造業回流爭取時間。中長期或變相推動美國企業增加采購儲備,逐步實現產業鏈重構。
但誰又能說得準呢?
END
